「未若錦囊收豔骨,一抔淨土掩風流。」文學作品中的結局真的僅限於此嗎?在一切的故事結束後,虛構的、真實的、遙遠的與眼前的人們,殊途同歸的終點又會在哪裡?
阿城先生的作品《樹王》講述了文革背景下,知識青年們為了日後能夠種植更有用的樹而砍樹燒山。出於對征服自然以及建設祖國的理想深信不疑,他們砍起樹來十分堅定。山上,樹長得很密、藤蔓纏繞,卻有一顆大樹特別與眾不同。高高的大樹,樹枝向上綿延,像一把擎天巨傘。陽光從葉間灑下來,像碧綠小屋天花板上點綴的小燈。站在它粗粗的樹幹旁,能看到它樹皮下的翠綠、它脈搏的跳動。它彷彿通人性、彷彿在守護著這座山——
山民肖疙瘩在軍中犯錯後九年來一直鑽在大山裡。他因精通於砍樹而得名「樹王」。然而,有一天,在嘗試砍了幾刀那棵大樹後,他卻渾身不自在。他驚覺不能再砍了——
在知青們的努力下,樹陸陸續續被放倒。砍最後的大樹時,知青們笑嘻嘻地問他從哪裡下刀比較好。肖疙瘩卻神情肅穆地指著胸口説:「這裡!這裡......樹長得這麼大,有多麼的不容易。就像養育孩子一樣......留著它,好證明老天爺幹過的事!」
肖疙瘩敬畏大樹。大樹對於他而言像後盾、像基石。生活的艱難、精神上的苦悶消磨著他的意志。大樹則能讓他感受到在人世的鬥爭、教條之外、生命中純粹的力量。在他領悟到大樹的神性和自然的無窮力量的那一刻,他的精神便從此有了歸宿。肖疙瘩屬於山上。他與那棵大樹同為「樹王」。它們在山上獲取陽光和養料,同時也懂得珍視「造物者之無盡藏」。相比之下,心中對自然沒有敬畏的知青們,只知追隨「破四舊」等口號、比拼砍伐成果、拼命宣洩青春無可釋放的能量——
大樹砍了四天。肖疙瘩病入膏肓。文革期間,作為一個被揪出來的罪人,他在砍樹事宜上人微言輕。他甚至從未抗爭過,而是用身體默默承受了信念倒塌的折磨......山火之中,樹彷彿騰空而起、又跌入火中。山火過後,山上滿目瘡痍、生靈塗炭。
表面上,故事的結尾代表文化傳統的大樹倒下了,大樹的捍衛者犧牲了。實際上,生命與文化從來都是生生不息的。瘋狂時代的異化力量不會毀滅過去的文化寶藏——野火淬鍊過的肖疙瘩的葬處,會長出藥草和白花。
在面對外界的滄桑變化時,真正的歸宿要從內心尋找。有所敬畏是一種歸宿;了知因果的自然規律,也是一種歸宿。歸宿,是選擇一條路,並用一生把它走完,從而無愧於心。